京东外卖上线两月冲入投诉榜前五,品质外卖遭拷问?

2 月 11 日,京东以 "0 佣金" 策略强势切入外卖赛道,靶向吸引品质堂食商家入驻;19日再掷重磅筹码,宣布为全职骑手全额缴纳 "五险一金"。这组组合拳如巨石入水,瞬间激起行业千层浪。
当市场还在消化这场变革时,京东 4 月 21 日发布的《致全体外卖骑手兄弟们的公开信》,战火引向新维度 —— 一场围绕骑手 "二选一" 的贴身肉搏战正式打响,外卖行业的竞争烈度已逼近临界点。
京东美团战火升级!东哥亲自送外卖
此前,美团本地商业CEO王莆中在社交平台发文“炮轰”京东,称京东不是第一家想做外卖的公司,也可能不是最后一家,直指其仓配体系为其痛处短板。
而后,疑似刘强东在京东内部的聊天截图也被曝光,称“不要和人打口仗,不能产生社会价值”。与此同时,刘强东去年的一段内部讲话流出,他谈到:“我给京东外卖定一条规矩,京东外卖永远赚的净利润不允许超过5%。”一系列内容被讲话被外界认为是京东与美团高管的隔空交锋。
4月15日,美团正式发布即时零售品牌“美团闪购”,定位为24小时服务的购物平台,主打“30分钟送达”。其宣传视频中对传统电商配送的对比,出现“你的东东再等等”标语,配图与京东App标识中的狗形象高度相似,被外界解读为内涵京东。

同日,京东方面发文称“京东不打口水仗,但会坚持说实话”,除了宣布本季度将再招收不低于5万名全职外卖员,全额足额全部缴纳五险一金且所有费用都由公司承担,京东还表示,今天京东品质外卖订单量将超过500万单,因为都是品质堂食餐厅的外卖,GMV比“幽灵外卖”1000万单还大,直指“美团”对商家管控情况。
多轮交锋尚未停歇,双方又因为骑手接单事件冲突升级。
多条包含“美团封杀骑手去某平台跑单”“不要去跑某平台,查到就是永久封号”等内容的聊天截图在网络上广泛传播,对此,美团4月19日发布公告称,相关内容纯属编造,均为谣言。
4月21日,京东集团发布公开信指责竞对平台玩起“二选一”游戏,强迫各位骑手不能接京东平台的秒送订单,导致京东平台部分外卖订单延迟。紧接着当天晚上,刘强东就身穿全套京东秒送装备,去给用户送上了外卖。
紧随其后,美团发布《关于已辟谣谣言被某平台再度利用的说明》,再次澄清自己没有任何理由对某平台进行任何限制。并针对京东陈述的内容,美团称,仅有这一句符合事实,也就是“近期……平台……外卖订单延迟”。

相关业内人士表示,京东与美团近期竞争激烈,主要源于双方在即时零售和外卖领域的业务重叠与战略布局。即时零售市场增长迅猛,美团凭借美团闪购和本地商户资源占据优势,而京东则通过低佣金政策和京东秒送全力拓展。
京东外卖的推出更是直接冲击美团的核心外卖业务,双方在物流配送、用户流量、商业模式等方面展开全方位竞争。美团面临外卖业务增长瓶颈,急需通过即时零售转型突破;京东则试图通过外卖和即时零售打破电商增长瓶颈,提升用户黏性。这场竞争不仅是市场份额的争夺,更是双方为构建更完整消费生态、提升长期竞争力而进行的战略布局。
同时,业内人士指出,在这场资本驱动的商业竞逐中,无论战场硝烟如何浓烈、商业策略如何迭代,服务行业的底层逻辑从未改变 ——用户体验始终是检验商业价值的黄金标尺。
美团、饿了么、京东外卖位居投诉榜前列
据消费保平台相关数据显示,自2025年2月1日以来,平台共受理外卖订餐相关消费投诉8,622件,今年3月环比增长49.29%;累计涉诉金额超339万,有效投诉解决率为54.36%。

数据来源:消费保
在投诉处理方面,美团外卖以6,491件投诉位居榜首,占总投诉量的75.29%,而饿了么投诉量为1,083件,占比12.56%。京东外卖自2月11日正式上线以来,消费保平台已收到相关消费投诉124件。
其他如麦当劳、星巴克、瑞幸咖啡、华莱士等也位于投诉榜前列。外卖平台的投诉处理解决率普遍较低,服务质量和消费者满意度有待提升。

大连的王女士投诉称,她在京东外卖平台上向某商家下单后,40多分钟商家仍未接单。王女士电话联系商家,被告知未接到订单,于是她再次下单,商家仍表示未接到订单。
王女士随后咨询平台客服,发现无人工坐席,无奈申请退款,但30分钟内退款仍未到账。其间,王女士又通过其他平台下单,却发现京东外卖商家此时显示已接单,导致其在京东外卖的订单无法退款。

“京东系统的问题导致我买了两份相同的外卖,这个损失谁来赔偿!”王女士说道。
外卖订餐投诉热点集中在“ 退款纠纷”“服务态度差”“食品安全”等方面。其中,退款纠纷以20.51%的占比位列第一,服务态度差和食品安全分别占比19.69%、17.69%,排第二、第三。另外,送餐超时、送错外卖、漏送商品等问题也较为靠前。

数据还显示,外卖订餐行业中,广州市的用户投诉量位居第一,占总投诉量的5.68%;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以5.48%、4.34%的占比位居第二、第三。

针对目前外卖行业相关的投诉问题,消费保数据研究院专家表示,平台作为提供服务的机构,应该要负起相应的企业责任,一方面,要提高配送员的待遇和服务水平,确保他们能够提供高质量的送餐服务。另一方面,加强对商家的审核和监管,以确保商家出餐符合卫生标准和食品安全要求。
另外,消费保数据研究院专家向消费者发布消费提示:无论选择什么平台,首先要注意商家的食品安全情况,是否信誉良好;其次遇到问题要及时保存证据,并与平台、商家沟通解决问题。
特别需要注意,在下单时,了解平台或商家的退款政策,以免发生争议时无法退款而造成损失。最后,可以尝试改变消费行为,如果平台一直无法解决问题,消费者可以考虑选择其他更可靠的外卖平台或商家。
文 | 李欣盈
编辑 | 非鱼
数据支持 | 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