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保 搜索

离不开互联网的这一代“网瘾”

温瑾

如今,互联网不可或缺,手机也成了我们的随身品。渐渐的,睡前、起床后的第一件事 成了看手机,从获取资讯再到渗入我们衣食住行的各类App,每天打开手机界面的次数不下十次。不可否认的是,生活确实开始与互联网息息相关,但也促成不少“低头族”的出现。而本期《消费电子》将追寻“网瘾”,以“手机瘾”为引子,解读新一代对互联网抱以的各样态度。


互联网造就便利,却迎来焦虑

二十年前,一位精神治疗医生突然宣称,发现了一种新型精神疾病,并命名其为网络成瘾症。从此,伴随着互联网发展的“网络游戏成瘾”以及“手机依赖症”也开始出现。

在“屏奴时代”来临前,“短期告别手机”的活动多次被发起,但最终不得不以收效甚微收场。聊微信、刷抖音、看视频……生活里的零碎化时间,令互联网成了消遣工具,“低头族”越来越多,地铁公交、路上均能看见人们玩手机的模样。与此同时,低龄化现象愈演愈烈,就连4岁左右儿童都会玩手机与平板,甚至成了瘾。

言及“旅行青蛙”,“恋与制作人”,再到“跳一跳”的魔性爆款,每个期间爆款游戏的出现,加速了人们对手机上瘾症状的到来;上班或学习压力过大,也让人寻求缓解焦虑的源头,殊不知有可能会从这方面的焦虑跳入更深的沉迷当中,特别是花季少年。

其实在早期,患有“网瘾”的人群大致以少年群体为主,游戏为引发点。网瘾是否成为一种精神障碍也逐渐成了疑问,甚至在某些地区已被当成一个可以被强制治疗的精神疾病,只因网瘾者除了网络,现实生活中会失去了其它爱好,从而难以控制自身。

互联网虽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让人们在聊天软件上,即使是素未谋面便能相互了解,但也减少了人们面对面时的嘘寒问暖。有利必有弊,互联网的快速发展,在我们的生活中发挥了无比重要的作用。但数据化的背景下,人们也会渐渐离不开互联网,成为手机一族。


调查58位网友 聊天居多

年龄.png

男女.png

记者就手机使用频率等问题向58位读者进行了问卷调查,其中47位属于90后,11位为80后;女性占70.69%,男性占29.31%。

职业.png

被调查读者中文职类和技术类人员居多

网龄.png

而接触互联网0-10年的读者占63.79%,使用互联网10-20年的则有36.21%。

每天时间.png

离不开手机多少天.png

每天使用手机5-10小时的读者所占比例为48.28%,1-5小时所占29.31%。而对手机的依赖性调查中,48.28%的人表示只能忍受离开手机一天,22.41%的人可以忍受2-5天内没有手

机,而24.14%的人属于完全离不开手机,唯独少数的3%才能做到离开手机10-30天。这也代表着手机成了大部分人的必备随身物。

网络好处.png

在使用互联网期间,89.66%的人认为可以通过互联网获得更多资讯,其中用于网上购物办公学习,认为互联网对生活起到休闲娱乐作用的读者均高达70%以上。此外,还有56.9%的人默认了互联网加强了人们的交流。

网络坏处.png

当记者问及手机使用频率最高的App时,以聊天类软件居首位的占87.93%,其次购物类的则为50%,观看视频与获取资讯的则各占40%以上,游戏软件反而只是17.24%,这也说明了“网络游戏成瘾”的占比逐渐下降,人们使用互联网大多取决于便利。


记者札记:纵观整体调查,可以看出人们对手机的依赖性大致是因为聊天的便利与资讯的获取,恰恰这也验证了手机成为了交流和资讯类工具。其次则为人们购物、办公学习必备所需。依赖性方面,完全离不开手机的人不在少数。大部分读者也表示,没有手机就会产生焦虑,但大部分读者不认为自己属于“网瘾”类型。


阵痛频现,手机并非始作俑者

马东在奇葩大会曾说过,“没有手机,你跟那些人就有得聊吗?人交流的欲望是发自内心的,不是手机所能阻挡的,人不想交流的内心,也是真实的。因为手机和它代表的科技给了你自由,给了你从未曾有过的社交圈,去和那些不认识的、遥远的、无关的、但挺有意思的和你喜欢的那些人、那些事去交流的权利,所以你不是对手机上瘾,而是对交流的自由上瘾,你不必对此心怀愧疚。”而这番言论也引起了不少网友的议论。

一颗渺小星球:手机从来都不会阻挡人们之间的亲近,因为沟通和交流的欲望没有什么可以阻挡。但为什么两个人坐在一起无话可谈只玩手机,当然是手机更好玩。手机所连接起来的,是从来没有看到过的世界。我有好多选择的权利,我见到了好多我不曾见过的思想,我还跟好多陌生但有趣的人聊过天。这给了我真实的快乐与满足,而且是我身边人给不了我的。所以别把人的情淡寡薄嫁祸给手机,手机一点错都没有。

对于“手机上瘾”这一话题,网友各抒己见

phanilet:依我愚见,手机上瘾的说法有一点违和,就我个人而言,手机本身没有价值,吸引我的从来都只是手机里丰富的信息。换言之,如果有这样一本书,它能涵盖如此浩繁的东西,我照样会毫不犹豫地沉迷其中。

不达不狂不厉害不精明:研究发现,睡觉时把手机放在另一个房间的人,会因此享受到巨大的好处。实验结果表明,仅仅一周后,采用了这种手机使用习惯的人,生活质量和幸福感会得到难以置信地巨大提升,手机上瘾程度也会大幅下降。

(网友言论源于互联网)

看待“网瘾”,我们有话说

1533707398964939.png

四碗|师范专业


互联网让我们失去了真诚沟通的机会

最开始接触互联网是初中的时候,那时还是属于QQ的年代,当时我是通过电脑接触到互联网,现在更多的是手机。每天我用手机四到五个小时,除去社交聊天、看微博和时事新闻外,我还会通过手机进行网络课程学习,偶尔会玩手游释放压力。

我认为互联网不仅仅让我们更便利地沟通,还带来了快捷支付等共享资源。但不可否认的是,很多人会在社交软件上跟你聊得“热火朝天”,但面对面坐下来时却一言不发,这让我们失去了真诚沟通的机会。有时我也会控制不住自己,以至于在手机上浪费太多时间。

然而,这并非代表离开手机就会焦虑,每天除了玩手机还有其它想要做的事,这些乐趣是通过手机体验不到的。总之,我觉得人们应该正确认识互联网,合理规划时间,并具有一定自制力,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控制自己不去沉迷其中,防止患上“手机依赖症”。


image.png

1、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多长,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什么时候?

欧阳:暂时自身还是学生,也算是手机党,使用手机时间多长,主要看手机显示电量,除了上课时间手机几乎全天待机。第一次接触互联网是小学的时候,从哥哥给我注册QQ开始。

乔儿:每天使用手机8-10小时吧,高中时期开始接触。

2、上网都会做些什么?

欧阳:肯定是微信和QQ的使用,还有关注微博和看新东方的课程,也会频繁看美剧,听听课…(PS:我有点奇葩,不刷抖音,也不打手游。)

乔儿:看新闻、微博、微信、视频,也会用淘宝购物,偶尔还会玩游戏。

3、会觉得离开手机就跟世界失联或焦虑吗?为什么?

欧阳:首先会有点脱节感,失联是怕找不到人,别人也找不到我,就像一条快速高产的自动化生产线断了电,虽然可以回到纯手工制作,但这样的速度可想而知。离开手机的话,当下的生活节奏应该会乱,我还是会焦虑的,毕竟我喜欢快节奏和高效的生活步调。

乔儿:不会,有了手机可能大家更愿意宅在家里。如果没有手机,会出去走走,感受更多真实的东西,没有钱会比较焦虑。

4、你觉得互联网带给我们的最大便利有哪些?

欧阳:移动支付很便利,手机现在就是随身的“钱包”,还有浏览新闻和社交上带来的便捷,传统信息的传递也会被新媒体取代,手机包罗万象,这也满足了我关注时事和八卦的心!

乔儿:购物、通讯以及交通上的便捷,同时也让我轻松了解更多资讯。

5、互联网让你失去了什么?

欧阳:有了互联网,屏幕间的交流慢慢磨掉了现实生活中的快乐体验。在家会用手机自娱自乐,反而失去了和家人唠嗑的机会;在学校会拒绝和同学打球或者外出去“浪”的时光去追剧。

乔儿:好像没有失去什么…

6、你可以忍受多长时间不用手机或上网?

欧阳:一天,我怕女朋友找不到我。

乔儿:一天,如果有人陪我一起玩,几天也可以。

7、你觉得自己患有“网瘾”吗?

欧阳:有点,算是“小网虫”了,网络占用我私人时间还是很大比例。虽然有节制,但还是很难脱离手机。

乔儿:不属于,现在属于互联网时代,手机每天使用8-10小时很正常。

8、应该用什么心态摆脱“网瘾”呢?

欧阳:我觉得网瘾就像吸烟一样,越久越难戒,越是沉迷越是习惯。我认为要有戒烟的心态去节制、理性上网,最重要的是自制力。

乔儿:不停使用手机,源于不知道要做什么,当合理分配了时间,使用手机的时间也会少。

图片4.png

胡一波 :注册助理心理师心理学教师


“手机上瘾”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

自人类社会诞生起,人与人之间就是连接在一起的。人类会本能地和其他个体发生情感、言语上的连接。而发生连接最直接的方式就是通过语言沟通。

文字发明后,书信使人之间的交流可以挣脱空间的限制,但依然受到时间巨大的限制。电话发明后,人与人之间的连接在时间上的限制得到突破,但它不能让人随时随地的和其他人发生连接。

特别是移动互联网发明后 ,解决了人与人发生连接的最后障碍——即时性。人们依赖于通过连接和其他人发生情感关系。当连接中断时,他们就会感到焦虑 、难过、沮丧,当亲人去世时,这种连接的终端会让我们感到悲伤。我们可以叫这种感觉——分离感,分离感源自于我们从母亲身体和心理的分离。所以,有时我们自然会感觉到:“当网络掉线时,我整个人都掉线了。”

目前,最权威的精神诊断标准——美国的《精神疾病诊断标准手册》DSM-5并没有将网瘾纳入诊断标准。在国内,医学教授陶然制定了《网络成瘾临床诊断标准》。

在我看来,网瘾并不属于精神障碍,原因在于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工作和生活都越来越依赖于网络和手机,如同我们依赖汽车、电力一般。如果将过多使用网络和在停止使用网络后产生的焦虑感定义为网络成瘾的话,那我们是否需要提出读书成瘾、学习成瘾、恋爱成

瘾和工作成瘾?

严格意义上讲,像我就是一个容易陷入“网瘾”的人。我一天24小时在线。手机和网络已经成为了我的超级器官,把我的眼睛和耳朵变成了千里眼和顺风耳;分享朋友圈以后,我很快可以得到朋友的反馈;玩类似消消乐的游戏,会让我觉得非常有成就感;在网上看电影或小说,会让我了解别人的故事,满足我的好奇心。

我觉得“手机上瘾 ”是人类社会进步的结果,人类在使用手机后,花在交友、购物、出行上的时间在减少,反而有更多的时间去娱乐。当然,娱乐也选择了手机。

我认为避免孩子“ 手 机 上瘾”,理应创设一个相对宽松的网络使用环境,让家长和孩子能够一起正常地使用网络,避免孩子对网络产生渴望感。第二,父母应与孩子一起玩游戏。用父母在游戏方面的节制教会孩子在游戏方面的节制。最好的教育是行为的教育,榜样的力量是巨大的,而非粗暴的形式。

虽然现在受到技术的限制 ,长时间使用互联网可能对人的身体带来一些健康方面的影响,比如颈椎、腰椎的问题。但我相信随着技术的进步,特别是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物学以及认知科学的发展和融合,这些问题都会得到解决。

1533707451427670.png

陈志林:重庆欧美同学会(留学人员联谊会)常务理事,伦敦大学学院心理学博士,国际A级注册心理咨询师,国际B级注册催眠治疗师。著有《中学生心理健康指导》(海南出版社2017年1月03日出版)


源于人性使然和内容为王,令手机成了电子器官

Q: 如今,互联网发展迅速,无论是电脑还是手机,人们因为互联网开始产生一种焦虑,一旦网络断线就会觉得与世界失联。这种“网瘾”状态基于什么心理呢?有哪些特征?

A: 网络成瘾实际上是无成瘾物质作用下的上网运动失控,表现为由于过度使用互联网而导致个体明显的社会、心理功能损害。上网者会花相当多的时间去使用网络,且无法离线也不想离线,进而开始忽略了真实生活中的活动与社交就称为网络成瘾症。

Q: 网瘾的定义一直引来热议,那网瘾是否属于一种精神障碍?为什么?

A : 所有成瘾行为 ,从专业上讲,就是成瘾性疾病,又称之为“物质成瘾和非物质成瘾”。

将游戏成瘾列为精神障碍,并非首次提出。2013年,网络游戏成瘾诊断标准走出了世界性的一步。美国《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第三章称,将网络游戏成瘾纳入研究并进行精神障碍诊断。2017年11月8日,我国首部《网络成瘾诊断标准》通过专家论证,玩游戏成瘾被正式纳入精神病诊断范畴。报批国家卫生部后,将在全国各大医院精神科推广使用。但需要注意的是,网络游戏成瘾并不等同于通俗意义上的网瘾。

Q: 什么样的人群更容易陷入“网瘾”呢?

A: 尽管各地区对于网瘾定义标准不同,有一种观点是受到一致认同的,那就是具有网瘾的人群集中在青少年群体。一部分研究结果显示,至少有3%的游戏玩家具有病理性心理症状。中国网络游戏玩家中有10%的人具有成瘾的现象,韩国、台湾等亚洲地区的青少年,也有相当大的风险陷入网瘾。虽然“网络成瘾”与“网络游戏成瘾”是两个概念,但是大多数研究者在研究“网络成瘾”时将重点聚焦在“网络游戏成瘾”中,也就是说网络游戏成瘾已成为了网络成瘾的主要成分。

Q: 智能手机的出现,渗入人们的衣食住行,移动支付的出现更是将手机变成随身物,不可或缺,人们花费在手机上的时间也越来越多,甚至是到了上瘾的地步。您觉得促成人们

手机上瘾的因素有哪些呢?

A : 我认为主要有两大原因 :一、人性使然。人性与生俱来,它只有好坏之分,没有对错之分,而且不随时间推移而改变,我们能做的是发挥人性阳光的一面,杜绝人性邪恶的

一面,比如懒惰。不幸的是,手机恰恰迎合人性的懒惰,为人们释放惰性大开方便之门。手机每次快速满足用户日常需求,都是加深用户惰性的过程,美其名曰提供便利。当惰性增加到一定阶段,用户已经被手机“溺爱”成大懒虫,自然无法轻易摆脱对手机的依赖。二、内容为王。手机是一个产品,所有产品都面临吸引用户和留住用户两个问题,以高性价比、高颜值等卖点吸引用户后,真正能留住用户的还是移动内容生态,即各种生活化、娱乐化的丰富应用。

整体而言,源于人性使然和内容为王二者的缺一不可,才使手机魅力发挥到极致,用户才会为之倾倒、为之疯狂,成为它们的“电子器官”。

Q: 人们应该如何正确摆脱因为手机上瘾而带来的焦虑感?

A: 一、养成合理使用手机的习惯;二、坚持。只有良好的日常习惯加上常态化实践,才能战胜心魔回归自然。

Q: 手机上瘾越来越低龄化,家长应如何避免孩子过多沉浸于网络?

A:一、尽可能迟点让孩子接触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孩子上学前尽量不要让孩子玩手机太久,当孩子上学后,有了一定自制力,再慢慢培养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习惯。特别是

两三岁以前的孩子,一定不要给他们玩,因为屏幕的刺激对眼睛的发育影响很大。二、家长以身作则,不要在孩子面前玩游戏等。三、孩子调皮时,不要把玩手机、ipad等电子产品当作奖励。这是很多家长会犯的错误,只要孩子不听话、不吃饭时,就把电子产品给孩子玩,作为吃饭或听话的交换条件。经常这样,一旦孩子想玩了,就会以不吃饭来谈判,甚至跟你撒泼,这时候估计很多家长都没办法,因为习惯养成后很难改变。四、多给孩子一些有趣的图书阅读,或带孩子多参与集体活动。一旦孩子上瘾了,那也不要太着急,理应慢慢帮孩子戒掉。可以试着分散孩子注意力,譬如带孩子一起读故事,或是带孩子到户外去活动,让孩子多交朋友,慢慢培养孩子的其他兴趣爱好,这样孩子玩手机的兴趣就会慢慢降下来。


评论 0
查看全部 0 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