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元学”变“贷款还”?教育机构退款难如何投诉?这个投诉举报平台真的管用!
本想0元学技能,却被套上万元贷款!”2025年3月,福建宁德大学生李晓(化名)在某数字教育机构报名“短视频剪辑课”时,被“先学后付”宣传吸引——机构称“0元上课,不满意随时退”。然而,她仅上了5节课便发现课程敷衍、导师失联,申请退费时却被要求支付1844元违约金(含“利息减免”),否则需继续偿还每月300元的教育贷款。更棘手的是,贷款合同与课程协议绑定,机构以“合同独立”为由拒绝退费,李晓陷入“课没上完、贷不能停”的困局。今天这篇文章手把手教你如何让这些教育机构主动退款!
您也可戳这里,立即进入举报投诉入口→https://m.xfb315.com/complaint/create?channel=wqgl
“0元学”的3大套路,你中过几个?
“0元学”之所以能让人放松警惕,关键在于它精准拿捏了消费者的“占便宜心理”。但这些“免费”背后,藏着3个致命陷阱:
1. 口头承诺“免费”,合同暗藏“贷款”
许多机构的销售会口头强调“完全免费”“不用掏一分钱”,但实际要求你签署一份“服务协议”——里面可能藏着“学员需通过指定金融平台分期支付学费”“贷款由机构代偿,若中途退课需自行还款”等条款。等你反应过来,贷款已经批下,债务已绑定个人征信。
2. 以“限时福利”施压,制造焦虑感
“仅限前100名”“本周报名再降2000元”“错过今天再等一年”……销售通过限时优惠、名额紧张等话术,催促你快速做决定,根本没时间细看合同。等你签完字,机构可能早已变更名称、转移资产,后续维权无从下手。
3. 课程质量“注水”,退款门槛极高
即便你发现课程与宣传不符(比如“名师授课”变“录播回放”“包就业”变“推荐岗位”),机构也会用“合同中约定‘课程效果因人而异’”“已开课超过X天不退费”“需扣除30%违约金”等霸王条款拒绝退款。更有甚者,直接关门跑路,让你连投诉对象都找不到。
优先与机构协商,抓住机构“怕闹大”心理
在机构未跑路、矛盾未激化时,机构会忌惮投诉影响口碑,多数愿协商退款。
操作步骤:
✅备齐证据:合同(重点标“0元学”“退款条款”)、付款记录(贷款放款凭证)、沟通记录(销售承诺“可退”的聊天/录音);
✅选对方式:本地机构优先上门面谈(带证据原件施压),异地选电话沟通(直接找负责人,通话全程录音);
✅关键话术:用“合同格式条款无效”“贷款违规”“投诉/起诉”施压(例:“若今天不解决,我将向12315投诉并联系贷款平台说明‘被诱导贷款’,你们将面临监管处罚”);
✅签书面协议:机构同意退款后,务必签署纸质协议(注明金额、时间、违约责任),避免口头承诺反悔。
提示:协商时保持冷静理性,用事实和法律说话,避免情绪化纠缠。
教育局专项投诉,官方强监管施压
若教育机构存在“无证办学”“虚假宣传‘0元学’”“诱导贷款付费”等核心违规行为,向教育局投诉是最直接的“精准打击”方式。教育局作为教育行业主管部门,对机构的办学资质、教学行为负有直接监管责任,投诉后可通过“资质核查+违规查处”双路径推动问题解决。
✅整理关键证据:重点准备两类材料——①资质类(机构营业执照、《办学许可证》缺失证明);②行为类(销售承诺“0元学”的聊天记录/录音、虚假宣传海报/广告截图、贷款放款记录)。
✅选择投诉渠道:
电话:拨打机构注册地“区号+12345”转教育专线,说明机构无证办学、“0元学”虚假宣传等问题;
线上:登录“全国一体化政务服务平台”提交表单,上传证据并描述投诉事由;
现场:携带材料到教育局民办教育管理处面谈(需带身份证、证据复印件)。
✅等待处理:教育局受理后,15-30个工作日内完成资质核查(查无证办学)、联合市场监管局查处虚假宣传,并推动机构退还违规费用。
上“消费保”发起投诉
在消费保投诉平台以“培训”为关键词搜索,发现有数万条相关投诉。不少用户投诉教育机构诱导报名、虚假宣传等问题。
如果平台对相关问题拒不承认或处理结果不能令您满意,消费者还可向消费保平台发起投诉。消费保作为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投诉平台,已成功协调帮助数万名消费者解决相关消费投诉。



保留证据勇敢维权,投诉举报慢慢来!

在“消费保投诉”小程序、消费保APP、以及“消费保”官网都可以发起投诉。

打开微信,点击下方“发现”,点击“搜一搜”选项。

在搜索框内输入“消费保”,点击“账号-”“小程序”选项,点击“消费保投诉”即可进入。

进入小程序后,点击页面下方“投诉”按钮。

消费者即可根据页面提示,如实填写投诉内容并上传相关凭证。投诉提交后,消费保平台的专员会对投诉内容进行审核。审核通过后,平台会反馈至企业,并跟进处理进程。消费者也可在消费保平台上实时查看投诉处理进度和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