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女子拒还千万房贷,中介惊现“灰色操作”!

1
梦碎千万别墅,拒还贷引发司法纠纷
2023年,周女士在中介协助下以2000万购置宁波市区一栋别墅,通过中国邮政银行宁波某分行获批1500万元贷款。然而,仅一年后,周女士因资金链断裂无法按月偿还近10万元房贷,累计逾期引发银行多次协商无果。银行方面最终起诉周女士,目前,案件已进入司法程序。
周女士坚称“本人无能力办理贷款”,指责中介为其伪造银行流水、修改公司资质材料等,并以“贷款不正规”为由拒还。银行则强调贷款手续合规,且周女士本人签字确认,其“举报、拒绝沟通”等行为加剧矛盾。这场看似普通的还贷纠纷,背后暗藏中介违规与借款人侥幸心理的双重危机。
2
中介“灰色操作”并非个例
法律风险不容忽视
全国多地曾出现类似案例:北京张女士因中介伪造收入证明获贷后逾期,法院判决贷款无效但需返还本金;江苏李某出借征信为朋友转贷,最终因“套取信贷资金”承担全部损失。此类案件中,中介常以“包装资质”“快速放款”为噱头,实则游走法律边缘。
法律人士指出,根据《民法典》及《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民间借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规定》,借款人若明知资质虚假仍配合中介操作,需对贷款合同承担法律责任。即便中介存在欺诈,借款人作为合同签署方仍无法免责。周女士的困境,正是对“轻信中介、无视风险”的警示。
3
房贷逾期后果严重,维权需走合法路径
银行针对逾期贷款的处理流程清晰:初期通过电话、短信提醒,随后经理介入协商;若多次协商无果,将启动诉讼程序,申请查封、拍卖抵押房产。周女士案例中,银行多次沟通无效后采取法律手段,符合程序规范。
值得注意的是,周女士选择了多种极端处理方式,不仅无助于问题解决,反而可能因扰乱秩序承担额外责任。法律专家提醒,借款人若遇还贷困难,应主动与银行协商展期、分期等方案,或通过法律途径解决纠纷,而非采取对抗性手段。
4
灰色链条亟待斩断,规范贷款需多方共治
中介行业乱象为贷款风险埋下隐患。部分机构为促成交易,不惜伪造材料、隐瞒风险,导致借款人陷入法律泥潭。宁波某房产中介从业人员坦言:“包装资质是行业潜规则,但风险最终由借款人承担。”
银行方面亦需加强审核,杜绝“走过场式”风控。近年来,监管部门多次强调贷款“三查”制度,要求严格核实借款人资质。专家建议,借款人应提高风险意识,拒绝虚假材料,通过正规渠道办理贷款,避免因侥幸心理触碰法律红线。
莫将贷款当儿戏,失信代价远超想象。周女士案例再次敲响警钟:贷款是法律行为,绝非“薅羊毛”的游戏。虚假材料骗贷涉嫌犯罪,逾期拒还影响征信、房产,甚至面临刑事责任。维权需依法而行,中介承诺不可轻信。唯有遵守契约精神、完善行业监管,才能避免“千万豪宅恐变法拍房”的重演。
文 | 张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