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保 搜索

新车不能开,百万豪车疑似停摆!“合格证抵押”背后的行业乱象

消费保


近日,深圳市民潘某向媒体反映,其在深圳市龙岗区某汽车服务公司购买价值106万元的保时捷后,因汽车销售公司迟迟不提供车辆合格证等关键手续,导致新车无法办理落户,陷入“有车不能开”的尴尬境地。


记者调查发现,这起事件背后折射出汽车销售行业长期存在的“合格证抵押”乱象,消费者维权之路充满荆棘。 




“贷款优惠”背后的陷阱:

消费者成“金融游戏”牺牲品 




2024年底,潘某在某汽车服务公司展厅看中了保时捷帕拉梅拉汽车,销售人员热情推销“贷款购车优惠套餐”。


在销售人员引导下,潘某通过农业银行办理分期贷款,并一次性偿还车辆100万元贷款。然而,当车辆临时牌照到期时,潘某多次要求销售公司提供合格证办理正式牌照,却被告知“合格证在总部,由于提前还款,给公司造成损失,需等待公司回复”


此后,汽车销售公司一直以“潘某提前还贷违约”为由拒绝配合,双方陷入僵局。 


对此,业内人士透露,部分经销商为缓解资金压力,常将车辆合格证抵押给银行套现,导致消费者提车后无法及时获得证件,甚至出现“一证多押”的连环骗局。



不仅如此,全国多地频发类似案例,合格证抵押已成行业顽疾,潘某的遭遇并非孤例。2022年山东荣成王先生全款购买大众轿车后,因4S店将合格证抵押融资,11名消费者遭遇“车到证未到”的困境;云南昆明任女士购买的保时捷因“进口凭证被注销”无法落户,后发现车辆曾被前车主退车处理;长春奥吉通4S店更因林肯车车架号重新喷漆导致消费者四年无法上牌,最终陷入漫长的诉讼拉锯战。 


这些案例暴露出汽车销售行业存在的三大乱象:一是经销商隐瞒合格证抵押事实,诱导消费者签订不平等合同;二是部分银行在合格证质押贷款审核中把关不严,为经销商违规操作提供空间;三是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企,面对经销商与银行的推诿往往陷入被动。



投诉维权点击这里>>>立即发起投诉



销售公司“踢皮球”

消费者维权之路布满荆棘




 法律专家指出,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经营者有义务提供合格产品及相关凭证,该汽车销售公司的行为已构成违约。若经销商明知合格证被抵押仍销售车辆,甚至虚构优惠诱导消费者贷款,更涉嫌欺诈。


然而,现实中消费者往往面临取证难、诉讼周期长等问题。如广东深圳李先生购车未获购置税优惠,因支付“定金”而非“订金”难以追回损失;北京马先生路虎发动机故障维修8次未果,厂家与4S店互相推诿。 




部门监管与行业自律缺失

合格证抵押乱象亟待整治




记者走访深圳相关部门发现,因合格证问题导致无法上牌的案例时有发生。工作人员表示,车管所仅能审核消费者提交的材料,对经销商抵押合格证的行为并无强制监管权。而市场监管部门虽可查处违规销售,但往往需要消费者举证,维权效率难以保障。


事实上,合格证抵押乱象长期存在,其根源在于行业资金链脆弱与监管漏洞。2022年《汽车贷款管理办法》修订虽明确经销商应确保贷款车辆合规,但实际执行中仍存灰色地带。专家建议,监管部门应建立合格证“电子化”管理,杜绝纸质证件被重复抵押;同时要求经销商在销售合同中明确标注合格证状态,对违规行为实施严厉处罚。 




文 | 张严

编辑 | 周五


投诉维权点击这里>>>立即发起投诉



评论 0
查看全部 0 条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