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费保 搜索

抖音利益链条生态:小白变‘韭菜’,商家成‘血包’,谁在流量狂欢中躺赚?

消费保



中国电子商会旗下消费服务保障平台“消费保”发布的《直播电商行业投诉分析报告》显示,抖音平台消费投诉量达91,093件,位居行业第一,而有效投诉解决率仅为19.35%。这组数据背后,是无数消费者在抖音平台上遭遇的虚假宣传、售后无门、平台包庇商家等困境。


2020-2024年直播电商投诉量增长趋势

图源消费保数据研究院


抖音作为日活7亿的超级平台,为何屡屡成为消费者权益受损的“重灾区”?记者深入走访,探寻平台、商家与监管之间的利益链条,揭示消费者如何沦为被收割的“韭菜”。


图源消费保数据研究院




01



平台之责:

算法至上,利益驱动下的“选择性失明”


算法推荐机制沦为“帮凶”


抖音的核心竞争力在于其精准的算法推送,但这一机制在电商领域却成为乱象的推手。证据显示,大量消费者在购买商品后,平台仍持续推送涉诉商家的促销信息,甚至出现“商家以操作失误为由不发货,平台却为其引流”的荒唐现象。


消费保平台抖音商城部分投诉截图


一名消费者投诉称,其购买的羽绒服遭商家以“低价引流”为由拒发货,抖音不仅未处理纠纷,反而继续为商家导流,疑似存在利益勾连。


平台对商家的纵容逻辑不难理解。商家广告投放和佣金分成是抖音电商收入的核心来源。据研究,抖音电商用户中近六成商品不达标,家电类安全隐患问题突出。然而,平台为追求GMV(商品交易总额),降低商家入驻门槛,导致大量“捞一把就跑”的劣质店铺充斥其中。


图源视觉中国


客服体系形同虚设:从“不作为”到“乱作为”


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抖音客服处理问题的满意度极低。典型案例包括:消费者因尺码问题申请换货,客服重复发送无效话术拖延处理;退货物流显示派送中时,平台单方面关闭售后通道;甚至有消费者投诉客服“补偿30元优惠券”敷衍了事,直言“抖音无赖”。


更恶劣的是,部分客服涉嫌偏袒商家,例如,提供豪林到家家政的商家联系方式和经营地址均无效。并判定消费者投诉已解决。


来自消费保平台的消费者投诉


虚假治理报告背后的“公关游戏”


抖音发布的《2023生活服务消费者权益保护年度报告》宣称“拦截违规商品1590万次,处罚商家60万次”,但有公开数据表明,2024年抖音投诉量同比激增5倍有余。


这种反差暴露出平台“重数据、轻实效”的治理逻辑:违规商家被处罚后,只需更换马甲即可重新入驻;所谓“纠纷率降低41%”,实则是将消费者投诉强行标记为“已解决”。


直播电商投诉问题TOP10


投诉维权点击这里>>>立即发起投诉



02



商家之恶:灰色产业链的“野蛮生长”


“无货源店群”模式:空手套白狼的暴利游戏


抖音小店“无货源割韭菜”已成黑色产业带。商家通过盗用其他平台商品图片,以低价吸引下单,消费者付款后便以“缺货”为由拖延发货,甚至诱导用户取消投诉。


一名受害者透露,其购买的手机壳商家店铺成立不足120天,收款后立即下架商品并注销账号。此类骗局依赖抖音的流量扶持和宽松审核形成“批量开店-收割-跑路”的标准化流程。


假货泛滥:从“茅台”到“国际大牌”的造假狂欢


据知情人透露,抖音平台假货问题触目惊心:假茅台以“内部特供”名义销售;消费保投诉平台数据显示,抖音平台虚假宣传占比22.34%、货不对板 9.09% 、假冒/二手商品5.99%。更隐秘的是“真瓶装假酒”“高仿化妆品”等产业链,商家利用短视频的视觉模糊性规避审查,而平台算法则将这些视频精准推送给目标消费者。


“碰瓷式营销”:打擦边球的灰色地带


低俗营销、虚假红包、标题党等乱象屡禁不止。某服装商家用性暗示动作展示商品,文案标注“仅限成人”;某美妆博主宣称“一疗程祛斑”实则系普通护肤品。这类内容往往通过“打码”“谐音”绕过审核,消费者退款时却被告知“宣传视频不代表实际效果”。


投诉维权点击这里>>>立即发起投诉



03



监管之困:法律滞后与执行疲软


“九龙治水”下的监管盲区


当前,直播电商监管涉及市场监管总局、网信办、广电总局等多部门,权责交叉导致效率低下。例如,虚假宣传问题理论上属市场监管部门管辖,但短视频内容的动态性使得取证困难;平台算法黑箱则涉及技术监管,远超传统执法能力范围。


平台“自我监管”的悖论


尽管《电子商务法》规定平台需承担连带责任,但抖音的“自查机制”形同虚设。例如,消费者通过12315投诉后,平台常以“已督促商家”搪塞;而“消费保”等第三方投诉平台的数据显示,抖音对投诉的实质性响应率不足两成。更值得警惕的是,平台利用“用户协议”设置维权障碍,如强制仲裁条款、证据提交复杂化等。


维权成本:普通消费者的“不可能任务”


一名消费者为追讨22元退款,与平台客服周旋20天,最终仅获30元优惠券。这类案例折射出维权成本与收益的严重失衡:商品均价不足百元,但司法诉讼成本高达数千元,迫使多数消费者选择忍气吞声。


图源摄图网




04



破局之道:如何斩断“割韭菜”利益链?


平台:从“流量思维”转向“责任思维”‌


‌重构算法价值观。将消费者满意度纳入推荐模型,对投诉率高的商家实施流量降权。建立“预赔付基金”,针对证据清晰的投诉,平台先行赔付再追责商家,避免消费者陷入漫长等待。提高商家准入门槛。延长保证金冻结周期,对“新店”实施更严格审核。


 监管:打通“数据孤岛”,强化协同治理‌


‌建立直播电商信用数据库:整合工商、税务、平台投诉数据,对商家实施跨平台联合惩戒。


明确平台算法问责制:要求抖音公开推荐逻辑,接受第三方审计。


降低消费者维权成本:推广“小额诉讼在线审理”,设立直播电商专项仲裁通道。


消费者:警惕“低价陷阱”,善用维权工具‌


留存证据链,直播录屏、聊天记录、支付凭证等需完整保存。多渠道施压,通过12315、消协、消费保投诉等平台同步投诉,增加平台处理优先级。


利用短视频维权:如所述,抖音本身可成为维权武器——发布受骗经历视频@媒体账号,往往能倒逼平台介入。


当消费者在抖音一次次点击“立即购买”,他们购买的不仅是商品,更是对平台的信任。然而,当这种信任被算法、流量和利益所绑架,平台终将付出代价——据《抖音短视频产品分析》,24岁以下用户占比达85%,这代消费者的耐心正在消失。若抖音继续纵容“割韭菜”乱象,或许不久的将来,用户流失将不再是危言耸听。




文 | 张严

数据支持 | 骆文


投诉维权点击这里>>>立即发起投诉



评论 0
查看全部 0 条回复